乳山模式成就品質“三寶”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乳山市立足區域實際,創新管理模式,在全省率先啟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形成“管理無盲區、投入無違禁、產品無公害、出口無隱患、百姓無擔憂”的乳山模式,建立起“投入安全、標準生產、質量追溯、管控有力、企業誠信、市場多元”的綜合管理機制,打造了以“乳山三寶”——乳山茶葉、乳山牡蠣、乳山大姜為代表的一批綠色、生態、安全、高效的乳山農產品品牌。
今日起,本報陸續推出“探尋‘乳山三寶’背后的故事”系列報道,多角度、全方面展示“乳山三寶”這一集體品牌的發展之路。
6月20日,位于威海國際展覽中心A館的“乳山三寶”展區,成為第五屆威海國際食品博覽會上令人矚目的焦點,上千名國內外客商慕名而來,紛紛與乳山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簽下數額巨大的訂單。
以茶葉、牡蠣、大姜為主體的“乳山三寶”緣何能從眾多參展的優質農產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國內外專業采購商的一致青睞?“乳山農產品的良好品質有目共睹,在日本市場上供不應求!”食博會期間與乳山多家農產品出口企業簽下訂單的日本專業采購商野口,一句話道出了個中緣由。
作為“乳山三寶”之首的茶葉,其上乘的品質一直為消費者所稱道。品質上乘,緣于乳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乳山地處北緯36度至37度之間,是我國緯度最高的露天茶葉產區;高緯度的半島丘陵地理環境,使茶樹全年休眠期長達200天,這造就了乳山茶葉葉片肥厚、湯色明亮、栗香濃郁、回味甘醇、耐沖耐泡的獨特風味,其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特別是硒含量和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堿含量均優于低緯度地區所產茶葉。
牡蠣,在乳山被稱作“海蠣子”,因其營養豐富而被譽為“海底牛奶”。目前,乳山牡蠣養殖面積6萬畝,年產量達26萬噸,被稱為“中國北方牡蠣第一市”。乳山牡蠣生長海域鹽度適中、水質肥沃、餌料豐富,正是這些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優越自然條件,造就了乳山牡蠣個體較大、肥滿度高、肉質爽滑、味道鮮美的獨到品質,其蛋白質、鋅、鐵、錳、硒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區產品,并具有保肝利膽、斂陰潛陽的保健功效。
姜體肥胖、皮薄塊大、色澤黃亮、筋少肉脆、辛香味辣……憑借優良的品質,“乳山大姜”地理標志商標,在2011年首屆中國農產品品牌大會上被列入全國農產品品牌百強行列,品牌價值9.89億元;2012年,其再次入選全國300個最具綜合價值地理標志品牌,品牌價值達到10.96億元。作為膠東地區最大的大姜生產基地,乳山大姜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產量達30余萬噸。由于被種植在無污染的沙壤土中,乳山大姜富含姜油酮、姜烯粉和姜醇等營養物質,產品主要出口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深受世界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優越的自然環境是孕育“乳山三寶”的前提,而過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則是令乳山茶葉、牡蠣、大姜成為“珍寶”的關鍵所在。自2008年以來,乳山市深入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將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要求和模式延伸到所有農產品生產地,成為全省首個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區域和品種全覆蓋的城市,全國、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等榮譽紛至沓來。
被譽為“乳山三寶”的乳山茶葉、牡蠣、大姜,只是乳山眾多優質農產品的縮影,在乳山,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已經實現了全域全覆蓋,農產品質量安全已經成為乳山大力發展綠色、安全、生態、高效“新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勇慶威 孫乃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