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大花生 營養價值高
花生,即“落花生”,亦稱“長生果”“萬壽果”。原產于南美,中國于16世紀初葉至中葉引進至福建、廣東,然后逐漸引至各地,成為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

乳山花生種植歷史達200年之久。據史料記載,清嘉慶十年(1805年)夏,福建商人莊慕陶攜長生果(花生)一袋,以祝壽之禮,獻給歸故里省親的知府李宜升(海陽鳳城人),李宜升嘗之味佳,遂吩咐家人種之。是年秋,李宜升將所收獲的花生果分與鄉親們栽種。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花生傳至海陽東鄉各村(今乳山境內西南部);至道光年間,傳及膠東各縣。1862年,美國傳教士把大花生種帶到膠東,由教徒試種成功,不久即傳播到乳山一帶。
《中國植物志》記載:“花生宜氣候溫暖,生長季節較長,雨量適中的沙質土地區;在我國,山東生長最佳。”山東大花生的主要產地是膠東地區,而乳山則是膠東重要的花生產地。乳山地處膠東丘陵,空氣濕潤,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質疏松,非常適宜大花生生長。良好的自然生長條件,使乳山大花生具備了果型較大、籽粒飽滿、皮白仁紅、香脆可口等優良特點。
花生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脂肪、蛋白質和糖含量較為豐富,據測定花生果內脂肪含量為44%~45%,蛋白質含量為24%~36%,含糖量為20%左右。含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含量也很豐富,特別是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有促進腦細胞發育,增強記憶的功能。同時,花生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據《本草備要》《滇南本草》《藥性考》等書記載:花生米有“補脾潤肺”“補中益氣”“開胃醒脾”的作用,還能“治腳氣及婦人乳汁缺乏”等癥,“鹽水煮食治肺癆,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內冷積肚痛”。花生衣制成糖漿可治療血友病和其它出血癥。花生油可治療蛔蟲性腸梗阻、腸炎。花生殼對久咳氣喘、咳痰帶血等癥也有一定療效。花生葉還可以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