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地瓜粉條 爽滑百年
砌一個爐灶,架一口大鍋,擺兩口大缸,鐵漏瓢漏粉、鐵鍋打芡、砂缸撞粉、砂盆拾綹、石磨磨地瓜泊……傳統手工制作地瓜粉條傳承百年,綿綿不絕。
打開開關,機器鳴響,疊式分離機分離淀粉雜質、刮刀式離心機甩干淀粉、三位一體攪面機揉面、冷卻庫晾干……現代新式機器秉承祖傳工藝,發揚光大。
乳山市乳山寨鎮赤家口村,三面環山,一條進出通道,因地勢為半山半泊的丘陵地貌,這里適應地瓜生長。明嘉靖年間宋姓遷到此處,宋家后人建起漏粉條作坊,歷經百余年,傳承至今。
宋緒福制作漏粉時的舊照。 (鄭華)

秋冬季時,赤家口村晾曬粉條的盛況。(鄭華)
濕粉條上桿。
“漏粉”歷經近百年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17年,乳山境內開始栽種地瓜。為了使地瓜這一糧食作物能發揮其最大的經濟與食用價值,乳山地瓜粉條大體由此開始。“傳統粉條是用鐵漏瓢漏出來的,漏粉條又叫漏粉。俺們赤家口村漏粉有近百年的時間了。”72歲的村民宋緒福是傳統漏粉技術的老傳承人,從事手工粉條加工已有50多年,是名副其實的“老粉匠”。
“俺老爹宋開泗是俺村第一個掌握漏粉技術的人,當初還是俺爺爺讓他去學的。”說起赤家口漏粉起源,宋緒福介紹說,赤家口村靠山吃山,村民大都靠種莊稼、養大牲口、上山摟草等過活,爺爺想讓自己的后代有個好手藝,就花錢從乳山市育黎鎮請來會制作漏粉的老匠人,教會了父親。宋緒福說,當時會這門手藝的人一般是不外傳的。
上世紀40年代以前,整個赤家口村只有宋開泗一家開了漏粉作坊。“聽俺老爹說,那個時候地瓜產量少,所以制作粉條量也比較少。”宋緒福說,粉條的價格曾一度與豬肉、蝦米平價。
宋緒福從小在漏粉作坊里長大,十多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學會了漏粉技術。“上世紀50年代不能單干了,當時村里大隊有10個生產隊,每個生產隊都由壯勞力組成漏粉隊,開始集體制作生產粉條。”宋緒福說,當時的他輪流在這10個漏粉隊里提供技術,其他人協作。
“上世紀70年代之前,俺這里的粉條所用的地瓜淀粉是‘老百號’地瓜。”宋緒福說,這種地瓜可以日常食用,也可以制作漏粉。
據宋緒福介紹,漏粉必須是工具齊備、淀粉數量充足和勞作人數足夠等才能開工。制作淀粉可以由一人單獨完成,但漏粉的全部過程必須由十幾個人協作才能完成。“秋天收完地瓜,生產隊就開始集中勞力去漏粉。由于當時不能買賣粉條,村民們就拿自家種的地瓜到生產隊換粉條。不為掙錢,只為換換口味,填飽肚子。”宋緒福說,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
在以宋氏為主導的生產工藝下,赤家口粉條色澤自然、柔潤爽滑、筋道耐煮、粉味十足,一度聞名于周邊地區。
簡單的作坊 復雜的工序
由于傳統手工制作粉條作坊在四五年前已被現代機械化工廠所代替,地瓜粉條手工制作逐漸淡出人們視野,過去的盛況只能從宋緒福描述中想象。據宋緒福介紹,家里以前的漏粉作坊很簡易,砌一個爐灶,架一口大鍋,擺兩口大缸,請幾個幫工,然后就可以開工了。
“別看作坊簡單,工序復雜著呢。”宋緒福說,傳統漏粉工具主要有地瓜斗、地瓜鐵鏟、鐵漏瓢、鐵鍋、風箱、砂缸、砂盆、圓籮、石磨、木桿等十幾樣。洗凈鮮地瓜、鏟成塊、磨漿、打漿、出淀粉、曬粉團、打芡、揉面、上瓢、打瓢、撈鍋、拾綹、曬干……從收獲地瓜到最終制成傳統好吃的粉條,需要近30道工序。
“傳統手工制作地瓜粉條是個辛苦活,勞動強度很大。”宋緒福說,傳統手工制作粉條沒有任何機械設備,全部依靠人力。1公斤干粉條需要約1.7公斤濕淀粉才能做成。在傳統工藝中,一人一天只能鏟50公斤地瓜,由此做成15公斤淀粉,可生產約8公斤粉條。做一鍋粉條,需要一個人在六七天的時間內做夠100多公斤淀粉,再從中取3公斤淀粉打芡、揉面、漏粉條,最后100公斤淀粉能出干粉條約53公斤。
現在宋緒福家還有一口大缸,斑斑駁駁,布滿歲月痕跡。“俺家最多的時候有10多口大缸,這幾口缸在清洗地瓜粉時很重要。漏粉用的大缸最大的直徑近兩米,缸身一般都埋在地下。放在地面上的話,操作起來不方便,還容易破碎。”宋緒福說,當時赤家口周圍有多家窯廠,漏粉時使用的缸、盆等用具都有專門生產。
“粉條制作是看天吃飯,沒有太陽就沒活兒干。”宋緒福說,一到陽光明媚的冬日,村里空地上那一排排又窄又長的竹簾上就會掛滿地瓜粉條,遠遠望去,晶瑩剔透的粉條猶如一掛掛瀑布,場面十分壯觀。
三代人的堅守 只為傳承粉條制作技藝
隨著時代發展,宋緒福的兒子宋維洲繼承了粉條的傳統制作技術。他不僅引進地瓜新品種,還改進了傳統生產工具,嘗試對地瓜粉條生產技術進行革新。
上世紀80年代末,宋維洲逐漸接手宋緒福的漏粉作坊。“現在村里基本上就我一個年輕后輩掌握了這套制作技術。”宋維洲說。2008年前后,他在村南頭建成一座集淀粉加工、粉條制作、天然晾曬、產品包裝為一體的現代化加工工廠。
為了增加地瓜出粉量,宋維洲引進地瓜新品種,除了老輩的“老百號”地瓜,他還種植了“六九六”“豐收白”“868”等新品種。“俺不會往粉條里加添加劑,就連舊時在粉條里添加明礬的做法也放棄了,保證粉條綠色無公害。”宋維洲說。
“做粉條一般都是9月地瓜豐收時開工,生產一直會持續到春節前后。”宋維洲說,趁這半年空檔,他正在進行廠房改建。洗薯機、打碎機、漿渣分離機、沉淀池、疊式分離機、刮刀式離心機、三位一體攪面機、打瓢機、鏈條氣鍋、切斷機、抓條機、冷卻庫、解凍庫等新設備的引進,使粉條一天的產量可達1萬公斤。
“聽俺爹說,俺爺那個時候是挑著扁擔到周圍村里販賣,后來俺爹是騎著自行車到海陽、乳山等集上賣。自行車后座左右安兩個大籮筐,里面能裝50多公斤地瓜粉條。”宋維洲說,如今廠里的產品已經暢銷濟南、青島、煙臺、威海市區等地,每年也有很多訂單從各地而來。
雖然宋緒福年事已高,但在宋維洲秋冬季忙碌的時候,他還是會到粉條廠幫忙。“以前都是兒子聽俺使喚,現在變成俺給他打下手了。”宋緒福憨厚地笑著說。
“俺這輩子也沒啥其他追求,能把俺祖輩的粉條制作工藝傳承下去就行了。”宋維洲說。
像山里人性格一樣硬的地瓜蝶變成絲滑柔軟的粉條,這門傳統技術將在這山村里靠著智慧與勤勞繼續傳承。(謝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