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的明代移民與村落文化發展(上)
明代的移民潮,也給乳山歷史上寫下了厚重的一頁。
元代末年,由于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農民起義連年不斷,戰火四起,久達十余年。兩淮、山東、河北、河南各地除兵亂之外,水、旱、蝗、疫也連連發生,人民生活悲慘到極點。境內同北方其他地區一樣,居民死于戰亂及流亡他鄉者甚眾。據調查統計,元末,境內村莊因戰亂多數遭毀或因居民避亂遠徙他鄉而湮沒,僅存100余村。
大亂甫定的明王朝為了鞏固政權和恢復發展經濟,便從受戰爭破壞較小,且多年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的山西一帶,特別是太原以南(今晉中、晉南、晉東南)汾河沿岸地沃水足、人煙稠密的廣大地區,向北方移民。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移民史》研究成果,其第一卷《大事年表》中列出了從洪武四年至永樂十四年膠東移民遷入遷出的10個年份和事件,指出明代前期,主要是洪武時期和永樂時期,遷入膠東的移民主要來源:一是山西移民,二是河北移民,三是來自云南、四川的軍籍移民,其他也有來自揚州、長沙的部分軍籍移民。并推算,“洪武年間膠東地區遷入移民共計18.5萬,其中,山西的移民約占64%,有人口約11.8萬;四川、云南的移民約占35%,有人口約6.5萬。”
在這個移民大潮中,境內漸次迎來了大量外地移民,他們與境內土著居民一起,和睦相處,恢復和建立村莊,奠定了境內村莊的格局,使人口稀少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改變,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同時,為抗擊倭寇,明廷在境內設置海陽守御千戶所,其世世代代軍戶的落籍,以及其后代和數次移民的后代經過幾百年的長期融合,形成了乳山境內居民的基本特征和有特色的民俗風情。
通過查閱移民史料和地方志書典籍,境內的村落多建于明代,而且大多由境外移民建立。據統計,全市601個行政村中,有404個是明代移民建村,占村莊總數的67%。其中洪武年間57個村,永樂年間48個村。明代以后建立的100多個村,則多由本地村莊(多是上述移民所建村莊)析出。從最早建村年代的秦末至今2000多年中,明代只占260年,可在明代設置的村莊竟在半數以上,這足以說明當時移民之眾。
由于明代的大移民,境內人的視野大開,家庭結構和婚姻圈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智商顯然與前大不相同,有力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一、盛行的“云南移民”說
北方很多省份流傳著祖先是明代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的說法,但是境內“大槐樹移民”之說很弱,盛行的卻是明代“云南移民”“小云南移民”說。經檢索《乳山市志》村莊建置,自稱來自“云南移民”建村的村莊52個,來自“小云南移民”建村的村莊14個,共計占村莊總數的11%。但是“云南”究竟指何地,這些居民也多是語焉不詳,有人認為是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
然而,明代云南省移民的理由卻難以找到,查典籍史書無有可靠記載。果有如此眾多人口遷徙大事,官方史書不可能不記載。云南地處高原,崇山峻嶺,交通阻隔,各地居民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之中,人口也比中原少許多,人口密度也很低,從官方到民間都沒有萬里迢迢大規模遷徙至膠東的理由。
細查,境內這些自稱來自云南的建村年代,恰巧與史書記載的明廷組織的大規模移民時期相吻合。在這來自云南移民建村的52個村莊中,有47個是明代建村。其中大都是洪武、永樂年間,占到30個,其余建村年代分別是正統、天順、弘治、嘉靖、萬歷、崇禎,幾乎整個明代都有移民到境內建村。同時,境內自稱來自山西省的移民立村的有8個,遷入落籍其他村莊的有50個,這樣總共有110個村與明代官方移民有關系。顯然,境內明代“云南移民說”就是明代政府組織的“官方移民”說。
民國《牟平縣志》記云:“本縣戶籍,多稱系明初自云南遷來,且有占山戶、買山戶、漏戶之別,父老經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西晉以來,燕曰(恒)山前,云曰(恒)山后,號稱燕云十六州”。“陰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稱,戰國趙曰云中,秦漢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縣,隋置云內縣,唐置云中郡兼置云中州,宋置云中府路,遼置云縣,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晉察綏三省之交,則云中、云州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稱者”。“登萊迭遭金元之亂,居民死亡殆盡,用時移民來此,其先至者領地開墾,為占山戶,后至者購熟地耕種,為買山戶,其土著遺民幸免兵匪驅掠者為漏戶,而遷者不忘舊居,故傳稱云南,又以非云南者,故別之為小云南,亦猶東府人僑居關外,概呼登萊為海南耳。說雖無據而近理。”
故所謂“云南”,并非指一個具體地名,而是一個地理區域,系“云中”“云州”之南地區,類似東北三省的膠東人稱家鄉為“海南”。明代“云南”移民,當指從云中或云州之南的廣大地區,即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河北省的南部地區遷來,并非由云南省遷來。調查得知,境內明代立村的還有31個村移民來自除山西省以外的其他省份,包括浙江、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江蘇等省,他們大多列到縣名,有的還具體列到村名,如:“明永樂五年,單仲禮由安徽省鳳陽城南大柳樹遷此建村大單家。”安徽省鳳陽城南“大柳樹”之地名至今仍在。
明代有關膠東的10次官方移民,去向大多是定向的,到山東的最初主要分布在魯西北一帶,這主要是因為元末明初山東的戰亂和黃河泛濫都在魯西北、魯西南地區,人煙稀少。這些明初移民后來又再遷移,逐漸就分布到包括膠東在內的山東的大部分地區了。境內404個明代建村中除了59個自稱云南、小云南外,其余都是從鄰省、山東西部逐漸再東遷過來建村的。明代境內移民來自境外其他地區的自西向東有:兗州、歷城、金鄉、青州、平度、蓬萊、萊陽、黃縣、棲霞、福山、牟平、煙臺、文登、榮成等地,其中鄰縣較多。很顯然,那些除洪武、永樂年間移民立村的是從西向東二次、三次乃至多次遷徙境內的,所以“滾動移民”“間接移民”的說法可能更接近于歷史事實。這些村莊在境內也有析建新村、或者移民遷入他村落戶的。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自然條件的變化,明代膠東半島的移民又不斷有新的遷徙,包括遷出,這是很正常的。例如,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永樂五年、永樂十年,就有山東登州奉詔大量遷民戶于山東東昌府、北京上林苑等地。
明清以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在全國各地流傳甚廣,它反映了明洪武、永樂時期大移民的史實,迎合了民眾尋根祭祖的心愿,但其說有疑。最早的《洪洞縣志》編纂于明萬歷年間,全書沒有只字提到移民及大槐樹。直到民國六年的《洪洞縣志》才新增“大槐樹”條:“大槐樹在城北廣濟寺左。按《文獻通考》,明永樂間屢移山西民于北京、山東、河南等處。樹下為集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因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于兵燹。”“傳聞”二字耐人尋味,這些內容在移民活動大規模頻繁發生的時候絲毫不見蹤影,直到民國初年才見諸地方史乘,或是覺得不重要不值得記載,或是不過是耳聞之論,不能作為信史記載下來。
境內居民不說那棵大槐樹,可能他們認為,泛稱祖先來自“大槐樹”不夠嚴謹,何況其說疑點頗多。眾多的移民不會來自一地,大槐樹或只是個移民集合地點,不忘祖宗的移民后裔們是不愿意簡單的承認其為祖籍的,他們希望盡量追溯到具體的縣、村,不太清楚的只好廣指“云中”“云州”之南一帶的“云南”了。
編輯:云亭
